榮獲評鑑績優

0-3歲寶寶與餵食相關文章

何謂溢奶跟吐奶

溢奶跟吐奶皆是將胃裏的奶回過來從口排出,排出的量可從一小口到一大口, 只是兩者在表現的程度上有所不同,溢奶是胃裏的奶回流上來而從嘴角溢出 來,而吐奶是直接從胃部將奶嘔吐出來。 在嬰兒期,溢奶及吐奶的情形很常見,而造成的原因也很多;有些單純的溢 奶,在嬰兒期是正常的現象;但有些吐奶的情形,則跟身體的疾病有關。為人 父母者若能進一步的瞭解,將能滅少很多不安,也更能適切地照顧自已的嬰 兒。

*不必擔心的溢奶狀況 正常的嬰兒在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或多或少都會有溢奶,甚或偶而吐奶的情 形;這可能與嬰兒的胃容量較小,或食道的肌肉張力為未完全有關;因此在餵 食量過多、或脹氣厲害、或肚子用力時,則會將胃裏剛喝下去的奶溢流出來。 只要寶寶的神情愉快,活動力佳、食慾正常、大便正常且體重增加正常,則這 種情形就不用擔心,是屬於正常的現象,當寶寶 4、5 個月大時,自然就逐漸 改善。

※父母可注意以下幾點,來改善溢奶情形

1.哺餵母奶時,要將乳頭緊貼寶寶小嘴來吸吮,避免嘖嘖有聲,以免吸入過多 空氣。

2.奶嘴洞要適中,(4 個月內最好用圓洞奶嘴,奶水一滴一滴慢慢自動滴下的流 速最好),以免吸入太多空氣。

3.奶量要適中,不要一次餵食過多,以免把胃撐脹。

4.餵奶期中宜多排氣一次,餵完後再排氣一次,以減少胃脹氣。

5.餵完後可側臥或俯臥,且將上半身抬高,可減少溢奶並避免吸入嗆到。

6.餵完後避免過度翻動或活動,以免壓迫到腹部。

※若寶寶經過以上的方式處理,溢奶或吐奶的情形仍很頻繁,則要考量最易引起嬰兒溢奶及吐奶的疾病-"胃食道逆流"。

※發生吐奶時如何緊急處理:

1.發現寶寶吐奶,滿口都是奶水時,宜立刻將寶寶擺成側臥或俯臥姿勢,然後拍拍背部,讓嘴裏的奶水順利流出。

2.滿口是奶水時,正常情形下喉部會閉氣以免嗆奶,但閉氣一久則臉部會開始發紺,故要盡快把口內奶水排出,才會重新開始呼吸。

3.若不幸發生嗆奶,一開始會反映咳嗽,此時要將寶寶抱起,趴在大人的腿 上,頭朝下,然後用力拍擊背部,讓吸入氣管的奶水震動出來。

4.處理後若寶寶顯得呼吸急促,咳嗽不停則要送醫檢查。

5.若寶寶沒有恢復呼吸,則立刻給予人工呼吸,並緊急送醫急救。

*胃食道逆流

一、何謂胃食道逆流:

人類食道進入胃交界處有一圈張力較高的肌肉環,稱為「賁門」,它的功能就是 卡緊胃之入口,讓吃進胃內的食物不會回流到食道。當賁門的肌肉壓力受影響 時,則可能使胃內的食物逆流回食道,甚至嘔吐出來,造成明顯症狀,即稱為 “胃食道逆流”;約 1/300 之嬰兒有此疾病。會影響賁門壓力的情形有:賁門 的肌肉張力本身偏低,或賁門肌肉短暫鬆弛,或者食道進入胃的角度不正常, 或者胃排空時間過長使胃壓增加,或者腹部壓力增加(像哭鬧、咳嗽、排便)而 造成胃食道逆流。

二、症狀:(父母應注意吐奶的寶寶是否有下列情形)

寶寶出生後幾天到幾週即可能出現症狀;喝完奶後,常會有溢奶甚或吐奶的情 形,有時喝完奶 1~2 小時仍會發生;有些寶寶一天 1~2 次,有些甚至餐餐都 吐。有的會因常胃酸逆流之關係,造成食道炎,而使得寶寶疼痛不安,甚至厭食; 有的會因回吐而引發呼吸暫停,甚至臉發紺的情形;有的會因嘔吐而引起咳 嗽,甚至吸入性肺炎;有的因長期吐奶,而造成營養不良,成長遲緩;故父母 應小心觀察。

三、胃食道逆流的嬰兒

大部分在 6 個月後,症狀會逐漸好轉;80%的病兒在 兩歲前會完全改善,95%在四歲前會痊癒。可依嬰兒症狀的嚴重程度,採取適 當之治療方式。

四、治療方式:

1.姿勢治療:可採取側臥睡姿,或頭部墊高 30 度的趴睡睡姿(但嚴重心肺疾病 或神經疾病的嬰兒不建議趴睡)。

2.食物治療:嬰兒滿 4 個月以上,可於奶水中加入米粉等澱粉成分,達到稠化 效果,可減緩吐奶情形。

3.藥物治療:若症狀明顯的嬰兒,可請醫師評估使用藥物治療,主要作用在增加賁門張力或促進胃排空或減少胃酸刺激。

4.外科治療:對於長期內科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之嬰兒,則考慮在一歲左右以 後,以外科方式治療。 ※再次強調絕大部分的嬰兒隨者年齡長大,症狀都會明顯改善,進而痊癒,只 要給他時間,小心照顧,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即可。

*其他可能引起吐奶的原因,及應注意的情形

其他如幽門狹窄、腸道阻塞、便秘栓塞、巨腸症、腸套疊、腸胃炎等腸道疾 病;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腦膜炎、顱內出血等腦部疾病;以及其他代謝性疾病都可能引起嘔吐。

By小兒科劉凌玉醫師

*本文摘自網路

大家都知道餵母乳對寶寶好,因此兒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媽媽,母乳至少餵到寶寶一歲,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最好餵到兩歲,我身邊還有喝母奶到三歲的個案。然而,許多媽媽心中都有個疑慮:如果寶寶已經長牙,還是持續哺乳,會不會增加蛀牙機率呢?有專家建議,每次親餵之後,都要幫寶寶刷牙,但媽媽實在做不到,又該如何是好?

理論上來說,母奶中的乳糖含量高,容易被口腔中的蛀牙菌利用,似乎是引起蛀牙的危險因子。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親餵母乳意味著降低奶瓶的使用,也間接減少用甜食、零食安撫寶寶情緒,整體來說,或許還能減少蛀牙機率。所以科學家提出一個等待被解答的問題:究竟幾歲之前親餵母乳,不會增加蛀牙的機率呢?

一歲前有保護效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知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雜誌在2016年,替大家整理了過去所有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第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是「一歲前親餵母乳,相較於配方奶,可以減少乳牙蛀牙的機率」。一歲前哺餵母乳能降低多少蛀牙機率,世界各地研究各有差異,以亞洲人種而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在中國湖北省的兒童研究,竟可降低高達81%的蛀牙機率!

哺餵母乳為什麼能夠保護牙齒?目前仍沒有確切的答案。但以實證醫學來看,並不是母奶本身有防蛀牙的效果,比較有可能的是間接的因素,比如說:母乳中豐富的「好菌」趕走蛀牙菌、哺乳減少奶瓶的使用,且孩子較晚接觸含糖飲料等等。

至於一歲之後仍在親餵母乳,根據研究顯示,蛀牙機率就慢慢升高。但是升高的原因是母乳本身造成的嗎?這又是另一個無法回答的難題。一歲之後的孩子,副食品已經成為主要的熱量來源,他們平常吃些什麼?有沒有吃黏牙的食物?有沒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父母有沒有認真幫忙刷牙?都會影響研究的品質。

綜上所述,蛀牙這檔事,可能不能歸咎於哺乳而已。一歲之後就算把母乳戒了,但白天不刷牙、不使用牙線、不找牙醫塗氟、白天盡吃些垃圾食物、那麼蛀牙也是必然的結果。反之,雖然媽媽透過親餵母乳安撫孩子入睡,但是睡前有好好刷牙、用含氟牙膏、有定期找牙醫師塗氟,或許,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

但是媽媽還是別鐵齒,一歲之後可以開始試著戒夜奶,避免含乳頭入睡,這是目前牙科醫師一致的建議。

戒除夜奶的方法,可以分三階段循序漸進:先戒白天與睡覺無關的母奶,適應兩週後再戒睡前的母奶,最後階段再戒半夜的母奶。每一個階段都讓幼兒有段緩衝期,利用其他感官刺激來安撫寶寶,比如說觸覺(按摩、搓頭髮、觸覺刷)、聽覺(唱歌、說故事)、口腔刺激(安撫巾、奶嘴、大拇指)、擁抱(爸爸媽媽、安撫玩偶)等,讓不同個性的孩子,找到可以安撫自己入睡的方法。

by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108期 2019-09-01出刊)

2019-08-29 00:00 更新:2020-04-13 10:16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126

Q 剛開始吃副食品,分量如何拿捏?

以一般大小的碗來說,通常半碗的分量,比如米精三十至六十毫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副食品,由少量(一至二茶匙)開始,三至五天為單位換新副食品,確認沒有腹瀉、嘔吐、皮膚疹等過敏症狀後,再加量或添加另一種食物。

副食品主要是彌補在快速成長階段,寶寶所需要的營養素,第二是訓練口腔功能,借助副食品的餵食,能幫助舌咽神經、口腔吞食功能成熟,六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透過餵食的動作,對頭頸部的神經發展也有助益。

Q 副食品一定要打成糊狀或泥狀嗎?

一歲前以糊狀與泥狀為主,因為寶寶咀嚼、吞嚥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糊狀或泥狀對吞嚥比較不會有阻礙。六個月大左右適合泥狀、糊狀或米湯,大概八個月大就可以吃一點小塊狀的東西,寶寶可以直接拿起來吃,並能將食物正確的送到嘴巴裡,也是鍛練手指小肌肉。

一歲以上,就盡量跟大人一起進食原型、固體的食物,因為滿一歲後,寶寶是視覺的動物,食物的形狀、顏色對他來說是視覺的刺激,學理上也認為視覺刺激讓食物看來比稠狀的更可口,能促進寶寶食欲,只要避免容易噎住的食物(如堅果、葡萄)即可。不應該還有一歲仍在吃泥狀食物的情形喔!

Q 副食品和奶量該如何分配?

隨著寶寶月齡不同,副食品和母奶或配方奶給予的頻率與分量也有差異,呂美寶營養工作室營養師呂美寶提出的建議如下:

四至六個月:

這個階段寶寶的主食是奶,以整天的食用量來說,奶量70%~90%,副食品占比10%~30%。在餵食的頻率上,母乳一天六至七次或是配方奶一天五次,合計約一千毫升。此時的副食品目的是在讓寶寶少量多樣化嘗試,一天餵一餐,如果寶寶對副食品接受度高,副食品食量能吃到一百毫升,可進展到一天兩餐。

七至八個月:

此時的整日食用量,副食品占比30%~40%,奶量60%~70%。在餵食的頻率上,副食品一天最少兩餐;母乳一天五次,合計七百至九百毫升。

九至十一個月:

到了這個階段,副食品的食用量比重可高於奶量,占比60%~70%,可分成一天三餐來餵;奶量30%~40%,母乳一天五次或是配方奶,奶量合計五百至七百毫升。

一歲:

理論上,一歲左右可漸漸以副食品為主食,占整日食用量的70%~100%,奶量減少至0%~30%。寶寶若副食品吃得很好,離乳後可100%以副食品為主,中間可加入一至兩餐點心,也能給予鮮奶,一天二百至三百毫升。

Q 副食品要吃多少才正常?怎麼判斷該不該加量?

因為個體差異,沒有一個絕對值說一定要吃多少,原則上以半碗,一天一餐開始,一餐從一、兩匙開始餵,當寶寶的意願跟身體狀況都能接受,副食品量可以慢慢增加到五十、六十、八十、一百毫升左右,就可再增加一餐。

剛開始也要先考量他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接受口感。當寶寶吃下食物吐舌頭或皺眉頭時,不一定是不愛吃,有可能是因為不認識、不熟悉這樣食物,還是可以等下一餐或隔天再試試看同樣的食物,並觀察寶寶當下的情緒、生理反應,比如吃完後打嗝、排便的情形如何?如果狀況都還不錯,就可以增加副食品的量。

餵食時間可以在喝奶之前,比較餓的時候,此時食欲會比較好。如果要給予新的食物,建議在白天嘗試,盡量不要在晚上,以免有不舒服的生理反應,會影響睡眠。

Q 寶寶多大才能把副食品當成正餐?

一開始的副食品不是讓寶寶吃飽用的,而是讓寶寶嘗試母乳之外的食物味道,讓他有好奇心,然後開始接受。應少量、多嘗試,也能幫助他的免疫系統去辨識不同食物的蛋白質,未來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物質的排斥機率比較小。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建議,寶寶四到六個月時,一天一餐當中的其中一小部分是副食品即可,重點是讓他學會吞嚥;到了九個月至一歲間,副食品的量才可能接近到本來一餐的量,這時,才能用副食品取代其中的一餐;滿一歲以後,副食品會變主食,母奶變成點心,建議寶寶可以跟大人一起吃三餐,也就是三餐用副食品當正餐,然後早午晚用奶類,這樣一天會有六餐,或是三餐之外,一餐點心、三次奶類,一天共六到七餐。

諮詢專家:呂美寶營養師、林口長庚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

 

by 吳佩芳

2019-03-28 00:00 更新:2020-04-30 14:48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107

2018/10/1 胡中凡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胡中凡老師指出,吞嚥發展對於嬰幼兒成長其實相當重要。國外有一篇最新研究指出,嬰兒時期的吞嚥與餵食等動作的發展,都與往後許多層面的心理發展有密切關係。

除了寶寶早期營養不足,會造成日後生理發展不佳之外,往往我們經常會忽略的是寶寶在攝取食物時口腔肌肉和動作協調的發展狀況。舉個例子來說,比方吸吮及吞嚥的動作,都可以反映出嬰兒大腦的成熟度(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全度),甚至會影響到以後語言的學習與其他認知與感官的發展。

在近期一篇國外「吞嚥發展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研究中,提出了幾項吞嚥以及相關發展對心智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1. 如果寶寶的吞嚥動作不能正常發展,可能會因為攝食困難而影響對於食物偏好作適當反應的能力,也可能因此間接干擾對特定食物概念的建立。

2. 大人餵寶寶吃副食品或喝奶時的方式,會影響彼此情感間的依附關係的建立,尤其大人餵食時的態度很重要,是否溫柔餵食寶寶,也影響到寶寶是否能對大人產生信賴感。

3. 餵食的方式是否正確?比方當寶寶1歲以後,可以試著開始讓他適當的練習自己攝取一般食品或是副食品,而不要全由父母餵食,研究顯示也會與培養寶寶性格獨立有關。

4. 在出生之後的各個早期發展階段裡餵食的食物是否恰當?是否配合寶寶各階段生長所需?寶寶喜不喜歡吃?在各階段餵食過程中親子的互動內容等等也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性格、認知、語言、情緒等心理層面的發展。

由此可見,只是小小的餵食與吞嚥動作,就隱含了與許多不同層面的發展的關連性,家長不可大意。特別是發展早期攝取食物維生是成長的第一要務,因此會影響到與其相關的神經系統與心智系統的發展。胡中凡老師也提醒家長,照護者不可忽略寶寶吃東西時的小動作,比方要注意吃副食品米精或麥精時的吞嚥是主動(很想吃)或是被動吞嚥(只是因為餓了或被硬塞)?當寶寶很想吃某些東西時,經常會發出聲音表達,這會和早期的語言學習和產生有關;如果這種需求被家長忽略或是錯誤解讀這些訊息,會不利於寶寶建立處理語言訊息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往後人際關係發展及較為複雜的語言學習。

*本文摘自桂格寶寶館

https://quakerbaby.sfworldwide.com/info-inner.aspx?id=11#contentArea

 

新生兒出生後事事都需要人幫忙,就連打嗝這種事情也不見得能自己打。因此每3、4小時喝完奶以後,新手爸媽就要花很多時間、耐心幫小孩拍嗝,而拍嗝這種事情又眼看不見、手感覺不到,只能像碰運氣一樣幫小孩拍嗝,運氣不好,就只能拍到天荒地老,抱著嬰兒拍了30、40分鐘都是常有的事。

為什麼要那麼堅持幫嬰兒拍嗝呢?

新生兒打嗝有分兩種,一種是橫隔膜抽筋。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時,就已經有打嗝的行為,出生後也因為器官尚未發育完全,稍有刺激、或是冷了,就有可能會打嗝。

另一種就是妞新聞這次要討論的「拍嗝」。新生兒在喝奶時,可能會因為奶瓶內有空氣、或是奶粉搖晃時混入空氣,讓寶寶吞下氣體,就會在胃裡儲存氣體。如果不把嬰兒豎立起來拍嗝,氣體排出時就有可能連帶會讓嬰兒溢吐奶、嚴重點可能會導致嗆到、窒息;另一個不拍嗝可能導致的缺點是會讓寶寶脹氣,肚子鼓鼓的讓寶貝不舒服、哭鬧。

常見拍嗝的2種姿勢 

1.讓寶寶的頭頸靠著大人的肩膀,大人一手托住寶寶的屁股,另一隻手的手掌呈碗狀,用空掌方式輕拍背部。

2.寶寶身體側面坐在大人腳上,大人一隻手輕輕托住新生的下巴、胸口;另一隻手扶著小孩的後背,以身體微前傾的方式讓小孩身體畫圓,然後再用手呈空掌,輕拍背部順氣。

還沒打嗝,小孩就睡著了怎麼辦?

不過,爸媽們會很常遇到喝完奶的新生兒嗝還沒拍出來就先滿足的睡著,尤其是拍背的振動、頻率更像是催眠。像這樣嗝還沒打出來就先睡著,有關係嗎?

如果一個姿勢拍了30、40分鐘都還沒打嗝,父母可以換另一個拍嗝姿勢試試看,如果還是不行,那就讓喝完奶的嬰兒不要平躺,背後放個枕頭、毛巾讓寶寶的上半身比下半身高,或是側躺,至少溢吐奶時不容易悶嗆到,也比較容易消化。

親餵寶寶真的不用拍嗝嗎?

妞編輯屬於親餵媽媽,記得在月子中心時,護理師就說親餵寶寶不用拍嗝沒關係,就連衛生福利部的衛教資訊也如此說。但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寶寶喝奶的歷程,奶瓶的奶喝完了,剩下的就只有空氣,而且在泡奶、搖晃的過程也有可能會讓小孩吞進少許空氣,因此大部分的護理師都會強調要讓寶寶拍嗝;但親餵寶寶不用拍嗝的原因是:「乳房的奶源源不絕,只要含乳姿勢正確,小孩便不容易喝到空氣。」但真實的狀況還是要依據寶寶的體質及喝奶狀況隨時變通。如果小孩很常溢吐奶,就最好還是拍個嗝,然後讓寶寶身體微微豎起。

至於拍嗝要拍到幾個月呢?基本上到了小孩5、6個月後,他們就有能力可以自己打嗝了,或是拍嗝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不必每次再花30、40分鐘拍嗝。而且,吃副食品是不用拍嗝的喔~(笑)

要幫新生兒的事情又多又瑣碎,拍嗝就是其中之一,但手裡抱著軟軟、小小的人兒又是這麼的滿足~讓拍嗝的不耐煩與疲累稍微抵消一些!養小孩果然是苦樂並存啊~

by 河馬(妞新聞)

2021-08-05 00:00 更新:2021-08-05 17:09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341

孩子挑食對於爸爸媽媽來說,真的是很令人頭痛的一件事。但是,為什麼孩子會挑食呢?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也不是爸爸媽媽太寵,而是有背後的生理機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原因,才不會誤會孩子,導致親子衝突。

如果你有一個挑食的孩子,就會知道強迫他把食物吃進去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孩子可以前一秒才鼓起勇氣把食物吞下去,下一秒就嘔吐出來。嘔吐是一種生理上的反射,當攝取到有害身體的物質時,為了避免中毒而演化出來的行為。因此,絕大多數雜食性動物都會嘔吐。一般而言,吃到酸或苦的食物時會特別明顯,前著代表腐敗、後著代表有毒,孩子本能的會拒絕,甚至出現恐懼。

挑食有時並非孩子故意

從這個角度來看,挑食也是一種維持生存必要的技巧。還好孩子擁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帶著緊張又好奇的心情下,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後,挑食的情況就會漸漸減少。但是極少數的孩子仍會因為感覺(嗅覺、味覺、觸覺)過於敏感,導致對於食物特別挑剔,這時往往就需要額外的協助,而絕對不是強迫

面對挑食的孩子,我們要如何讓孩子「打開金口」,這裡建議三個方式:

1、一起做菜

恐懼通常來自於陌生,由於不知道食物是怎麼來的,往往就會很害怕。有空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做菜或一起看烹飪節目,都可以讓孩子放下心防,更容易接受新奇的食物。孩子是非常天真的,只要是自己動手做的,都覺得是最好吃的。當然我們不可以讓孩子碰炒菜鍋,畢竟會有燙傷的風險,但可以讓孩子幫忙挑揀菜葉,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2、夥伴力量

孩子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想要證明自己很厲害,因此爸爸媽媽可以善用同伴的力量來激勵。當朋友都可以勇敢的吃下某種食物,孩子自然就不會害怕。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聚會,讓孩子有看到正面示範的經驗,自然就會鼓起勇氣嘗試。此外,在家裡也可以先將食物切碎、切細,讓孩子先習慣特殊食物的味道,雙管齊下會更容易成功。

3、減低敏感

食物帶給人的感覺, 除了味道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感受,就是口感。少數口腔過度敏感的孩子,對於纖維在口腔內摩擦會感到不舒服。就好像吃東西突然吃到沙子,你會想吐掉還是吞下去? 如果孩子超級挑食,甚至是只願意吃白飯,爸爸媽媽可能就要懷疑孩子是不是「口腔敏感」。可以在刷牙時,幫孩子在嘴巴周圍按摩,來降低口臉部的觸覺敏感,也會有所幫助。

不要讓吃飯變成壓力,這只會讓孩子一直擔心和自責, 因而更挑食。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有趣的事,這樣才更容易克服挑食喔!

作者介紹│廖笙光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被小朋友們暱稱「光光老師」。
專長為兒童操作知覺整合評估、兒童發展訓練、感覺統合治療、親職教育等。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556

 

1.依據衛生署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1-3 歲每天需要熱量 1350 卡,建議一日飲食如下:

 

一日的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

2.因為兒童胃容量較小,往往每日需另外再補充 1-2 次的點心,來補足熱量和營 養。但是點心不等於零食,而是分量較少的正餐,盡可能選擇少油、少糖、少鹽和少加工的食品為首選,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加工過的食品更要少吃。點心盡可能包含三大營養素(穀類、蔬 果和奶蛋),如三明 治+果汁,且請在餐前 2 小時前提供,以不影響正餐食慾為主。

3.一歲以後孩子可以逐漸跟著大人吃ㄧ般的食物,只是需要再剪碎一些,如果孩 子牙齒長得狀況不 錯,食材的軟硬度也要跟著調整喔!一直吃很軟的食物,孩子以後容易有口腔敏感的問題,語言構音能力發展也會受影響。

4.此階段是建立日後飲食習慣和是否偏挑食最重要的時期,因此須讓孩子嘗試接觸各種食材。幼兒 對色彩和形狀十分感興趣,可善用食物顏色搭配和形狀改變 來促進食慾。

5.孩子動量高和好奇心強,不容易坐在椅子上進食,但還是得培養坐在椅子上進食的習慣,也鼓勵和大人共同進食的環境。用餐氣氛要歡愉,不佳的氣氛會讓孩子更討厭吃飯,不用過度免強孩子, 一餐可以約 30 分鐘左右。

6.替孩子選購孩子喜歡的餐具,只要孩子有興趣,鼓勵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就可以自己練習吃飯,即使用手吃得髒兮兮,即使湯匙使用不好,也先讓孩子有主控權能玩食物和喜歡吃食物,吃不完再餵食或者是一部分讓孩子吃,一部分由大人邊餵。

7.選擇適合的餐具,可以孩子幫助孩子愉悅的進食和從進食中得到成就感。

8.正餐前勿提供零食和甜食,或讓孩子太容易取得零食。零食往往會影響正餐食慾,家長更不要條件交換「吃一口菜菜換一顆糖糖」。另外這個年紀一天頂多喝兩次奶,不要因為孩子正餐吃不好就多給奶,如此只會讓孩子的下一餐更吃不好而陷入惡性循環中。

9.選擇孩子喜歡的水壺,開始讓孩子養成喝水習慣,避免以果汁取代水。一歲以 後可以讓孩子學習使用硬吸管水壺喝水和在大人協助下使用小杯子喝水。

10.兒童對於某些食物挑剔時,可善用和其他喜歡食材混合烹調方式來食用。父 母也以身作則,先吃 一口後再鼓勵孩子也吃一口。不要過度強迫,造成對進食的厭惡和挫折。也盡量 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食物,例如”這個苦瓜不會苦,要不要讓孩子試試看?”等,這只會讓孩子 對這個食物一開始就有防禦之心。

11.家長和孩子利用故事繪本和親子共讀來認識食物,進而願意嘗試各種食物, 甚至可以一起準備食物,增加孩子的興趣。

12.記得每日要提供適當的活動或運動,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量,可增加食慾和進食。

作者:王宏哲

*本文摘自天才領袖

https://reurl.cc/V5Zx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