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廣場

基本上,在0~6歲嬰幼兒階段,是孩子身體與心理發展的一個黃金期,更是性格與行為的培養,有些正面習慣的養成也是從此階段逐漸培養起來,等於這階段如同種子播種一般,就要開始滋養。

到了下一個年紀的階段,6~12歲則為”小學”,是孩子在學校教育最長的時間。這時候的孩子正是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學習的能力也在這階段開始萌芽。其實,許多學習能力大多通過 閱讀而培養起來,在小學階段閱讀量的多寡則是發展的黃金期。

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更是從這階段逐漸累積起來,也是對文字認識的累積。必須有足夠的閱讀量,經過日積月累才能對文字產生理解進而敘述、才能了解文字語句的邏輯,詞彙應用…等。

有些家長會在小學階段看重成績,大多要孩子時間花在學業上,有的下課後安親班、補習班,假日還忙於課業之類的,很少有課外的娛樂時間,更別說閱讀一些課外讀物。

閱讀的習慣與能力是持續的過程,不是立竿見影,需要的是潛移默化中養成。

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如果可以閱覽各種類型書籍(如文學、地理、歷史、自然科學、藝術……等 知識)、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最後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

閱讀各類型書籍,就像種子需要的養分一樣。長成什麼樣的大樹,就看小時候怎麼滋養,讀取什麼樣的養分,展現效果的過程就像幼兒期(播種),小學階段(發芽與含苞/樹苗),中學階段(花綻放/小樹),大學甚至出社會之後才能顯出涵養與智慧(花盛開/森林)。


從閱讀中,又可以提升什麼呢?

好奇探索與求知慾 

廣大淵博的書籍內容,闡述各領域的知識,打開視野,吸取新知,了解前因後果及緣由。當發現新知時,自己就會建構出知識,奠定學習項認知的養分。

想像力&創造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藉由文字在腦海裡呈現出圖像,每個人想出的不見得相同,當有一定的閱讀量時,大腦就會整合多元的資訊,以新奇的方式思考。

撰寫論述的能力

閱讀量一定是要慢慢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充分表現在寫作的內涵上面。從不同的書籍中,感受不同書籍內容的詞句、語錄、了解作者敘寫過程的思維…等,就能從中累積經驗,加以引用。


當然,不只能提升這些,還有很多好處呢! 像是,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等,很多正面的能量。這些不僅讓孩子從閱讀裡潛移默化的獲取知識,更能從書中學習體會到不同人事物的智慧與認知,啟發興趣,創造新的泉源。

所以,在小學階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及行為習慣,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家長教育起來也會省了不少的心。相反的,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以後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重要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身教及態度觀念,孩子長久的發展和成長的力量,成績也不需過度在意,從小奠定起好的閱讀習慣,激發求知慾,從閱讀過程中培養好奇心,並懂得思考,自然成績也不會差到哪裡喔~!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大多就是靠著語言來進行互動,多以傳達思想、情感(緒),或想引起他人的反應。當然溝通方式不只能利用語言,手語、身體語言、文字、等,而語言還能包含著聲音傳達、書畫等…,那麼我們的寶寶就是利用「啼哭」和「微笑」來表達他的語言。

 小編今天就來分享學齡前孩子,到底在語言發展上哪些循序漸進的階段!


🟠零歲至一歲半 口語前期 (發音時期 單字句期)

寶寶第一次語言的開始就是從哭開始的,大約一歲以內多以哭來表達需要,偶爾會發出"呀呀"、嗚嗚"、"咕咕"等的牙牙語言並重複同樣的聲音。三四個月大時,聽覺能力已開始具備,所以當大人逗弄寶寶時,都能有一些反應,這些互動都是未來在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會行為是重要的過程。

七八個月左右,一連串的牙牙語言聲音出現,大人會去回應孩子的聲音,在這過程中孩子就會去模仿大人的聲音或環境的的聲音,這時期的孩子多使用擬聲詞表達意思,例如「ㄅㄨㄅㄨ」是車子、「ㄇㄚㄇㄚ」是吃東西。一歲至一歲半就會以單字來表示整句意思或以物體聲音作名稱或重疊單字,例如:「爸爸」「媽媽」「車車」,「喵喵」代表貓,「水水」代表喝水。有些發展比較快的寶寶,可能十個月左右發展口語,但多數要發展有意義的多在一歲多左右。

 

🟠一歲半至兩歲 口語期 (電報句時期 簡單句時期)

這時期的孩子就是開始基本能力的建立,一開始只會叫爸爸媽媽之類,或者要不要好不好的詞彙,此期會逐漸將不同的兩個單詞組成小短句,如「媽媽-車」「ㄋㄟㄋㄟ-泡」等句子,雖然不完整但也能表示他想要的幫助。詞句順序最先學習到的是名詞再來是動詞而後增加形容詞。不過因為組織能力不夠有條理所以就會有點凌亂。

 

🟠兩歲半至三歲半 (文法時期 複句時期 好問時期)

當孩子有足夠詞彙的建立時,就會從電報句的詞句組合,慢慢學習把句子加長,例如,「媽媽煮飯飯」「爸爸開車車」,語言的理解力也會明顯進步。三歲後後表達的就會稍完整了,開始會有正確的文法,也開始會使用連結詞,例如:「以後...」「因為...」「我要這個...不要這個...」,理解力隨著年紀增長及生活經驗而更豐富。由於因果的思考發生,不熟悉本身不瞭解的人事物,所以很喜歡問「為什麼?」這時候就是決定將來語言和求知欲望的好發關鍵期,所以要好好認真的引導孩子正確的觀念與認知。

 

🟠四歲至六歲 (詞彙完整時期 語句求知時期)

這時期的孩子對於建立語言的精熟度很關鍵。在每個人學習基本口語能力後,就會學著把句型複雜點,詞彙使用的難一點,即使到了大人我們也還是學習建立語言的精熟度。精熟度比如是說話的清晰度,像發音問題,除了捲舌標不標準外,大多語音都是清楚的。流利度就是說話不會結巴或中斷。完整性就是不會跳脫情節或不知所云等。


一般而言,多數幼兒在一歲半至四歲是建立口語能力的黃金期,從寶寶開始到發展出日常對話能力,大致需要三年時間。而在嬰幼兒時期多給寶寶語言的刺激,可以多和他說話或多說故事、多讀繪本給他聽。語詞可以多一點時,嘗試給他發表一些意見訓練表達,適時的給予語言教材,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唷~~

 每年的八月就是幼兒園的新學期開始,隨著年紀到了要上幼兒園的時候,許多爸爸媽媽都陸續提前報名或尋找園所,有些幼兒園還會提供試讀三到五天左右,讓孩子稍加熟悉環境。不過有些孩子對於新環境陌生,常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每天常在園所門口或教室門口上演十八相送,孩子常哭到聲嘶力竭、哭天搶地的,偶爾還會看到心比較軟的媽媽都會偷偷躲在角落拭淚(這是小編從前待過幼兒園老師的經驗),心疼孩子要面對著這個過程,特別是之前在家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依賴甚至比孩子還強烈。

 其實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平常都習慣跟家人在一起,不知道怎麼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希望去上幼兒園學習獨立和團體生活,但又擔心在學校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不好,而且爸爸媽媽一不在他一定會哭,該怎麼辦呢?

 大多數的孩子剛開始去上學,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適應期需要多久?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小朋友在爸爸、媽媽面前哭得難分難捨,想說哭的傷心透徹之後,爸媽或照顧者就會心疼妥協帶他(她)回家,但當融入團體後,他們早已將「分離」這件事不知道丟到哪去了,玩都來不及了,哪來時間難過呢?而有的小朋友哭了持續一二兩個月甚至將近半學期也很有可能,不論孩子的適應度如何,培養孩子獨立依舊是必須的。孩子的分離焦慮並不會只發生一次,而是在不同年紀時都可能會碰到這種狀況。只要發生的程度沒有嚴重到影響上課活動和日常生活,都是正常甚至健康的行為。


面對這種分離焦慮,為了幫助孩子順暢地度過剛上學這段期間,並逐漸適應環境,小編提供一些過去經驗的建議給大家參考:

1.當你要離開時,請務必先和孩子道別。

若孩子不停地哭泣,可以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讓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覺,告訴他還可以陪多久;然後用溫柔的耐心、堅定的語氣讓他進教室或交給老師,避免討價還價、懇求、責怪或威嚇的言語。千萬別因為孩子大哭就用負面語言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你再這樣大哭,我不愛你了。」或是說「你看大家都看著你,羞羞臉!」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對幼稚園這個環境更焦慮、沒有安全感。家長可以同理孩子的感受,「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是不是很緊張,要跟媽媽分開,會害怕?」、「媽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媽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在說的過程中,媽咪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

2.提供孩子安慰與再保證。

如:「雖然暫時分開還是會一樣愛他」、「保證一定會準時來接他,請他放心在學校玩」、「老師就是學校的媽媽,有事都可以找老師幫忙」等話語。

3.讓孩子帶著他的依附物上學。

如:毛巾、玩偶等,讓孩子在陌生環境中能有熟悉的物品,進而減緩焦慮情形。

4.避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

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所以請勿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

5.遵守與孩子的約定,否則一旦失信於孩子,分離焦慮感可能會拉長時間。

比如說:「你看看幼稚園裡面,媽媽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咪會準時來接你。」


 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都不同,方法也各有不同,當孩子準備踏上人生第一個團體生活時,難免會有點不安,這時候的心理建設就會很重要。現在的小孩都蠻聰明的,知道用哭泣給心疼他的照顧者或家人看,來牽動大人的心思決定,此時也是給予正面的鼓勵。分離焦慮是個過程,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以及與老師、園方共同配合,雖然過程可能會辛苦一點,但大人只要多點同理心與耐心,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在幼兒園裡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編曾在網路上看到一部短片,體會於到身教的重要性。

 大約的內容是一位媽媽與她的孩子及一名外傭的互動過程。外傭為了生計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當幫傭,於是到了這名媽媽的家裡開始了照顧這家人的起居生活。媽媽一開始對外傭非常不友善,為了怕她跑掉沒收了她的護照及居留證,也不准她休假及合理的休息,還叫她睡在充滿雜物的儲藏室,一切的委屈外傭只能望肚子吞,難過時就只能看著自己故鄉孩子的照片。媽媽時常用怒罵或諷刺的方式對待外傭,吃飯時也不讓她同桌吃,種種的行為女兒都看在眼裡,便默默地將些行為學起來。有天,外傭好心盡責的端了茶水給媽媽喝,卻不小心灑到了媽媽,媽媽大怒的罵外傭說她是個蠢貨之類的話,女兒也剛好旁邊看著一切的發生。有天媽媽接到學校來的電話,請她必須到學校一趟。到了學校後,校長告訴媽媽,女兒因為老師不小心推到她,她卻大罵老師是個蠢貨之類的話,校長希望媽媽可以有個解決方法,不然可能面臨校規的處分。媽媽這時意識到自已似乎做了一個極度不好的示範,而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後來,當然從自身的改變讓孩子也能學習到的正面影響,媽媽也開始尊重了外傭,說話的態度也和善了,甚至也教了孩子,簡單的生活習慣自己可以做到不需要外傭幫忙,稱呼外傭時要加個阿姨的稱謂並邀請外傭一起做餐桌吃飯。孩子也因為媽媽自身的示範,變得乖巧有禮貌的。


 小編是這樣覺得,開始有人類以來,不論任何行為,多半都是模仿而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更是這樣。而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感受的到父母及家裡的的溫度和互動。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很少有家長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就算是未加思考做出的事或無心的話,都比威脅、處罰警告影響的很多。孩子就像是個成人的縮影,他的價值觀大多都來自於家庭的教育及父母的身教,而不是受到善誘惑脅迫而來。

 而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可塑性大,也無法將孩子塞進現成的模子,用既定的規範套用在孩子身上,按照大人所想要的樣子去發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與獨特之處,即所謂”適性發展”。 不論是身教或是言教,我們要影響的是孩子對事情的價值觀、待人處事的態度、說話的言行舉止等…,而不是希望他們照著我們要的期望去達成。

  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都會希望得到認同感及歸屬感,也儘量配合團體,因此對周遭人的言行舉止有相當敏銳的觀察。孩子的感受力極強,如果大人要求他們什麼,自己卻光說不練,就會很快察覺。在孩子年紀很小容易被左右的年齡,或許說一套做一套還行得通。但年齡較長後就知道,大人小孩都有一樣的權利,父母標準不一時就會抗議質疑。如果面對某些規則,大人不是不遵守,就是挑剔批評一番後逃避掉,那麼孩子為什麼又要遵守不可?許多孩子之所以對道德價值嗤之以鼻,是因為他們不滿大人雙重標準,不想讓教導他們誠實、謙虛,卻利己的大人牽著鼻子走。所以,父母如果希望下一代接受良好的價值觀,除了從自己開始做起,實在沒有其他途徑。或許您會覺得這麼做負擔太大了,感覺似乎要說話做事都要小心翼翼的,但是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很會當父母,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與孩子一起學習的好機會。 父母也只能陪伴孩子人生的一段路,對於影響也是有限的,但如果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能到正確的觀念和待人處事的態度,相信有天還是會開花結果的。不期望有多大的功成名就,但至少也不會帶給社會負面的影響和問題囉!!

 寶寶從呱呱落地之後,就開始準備認識這個充滿驚奇的世界,由於各方面的生理、心理發展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剛出生時會有許多保護自己的本能反射動作,雖然現在看多屬於無意義及目的的動作,這些反射動作直到出生幾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轉變成有意識及目的的動作。


接下來略述一些初生寶寶常出現的四種反射動作:

⭐️探索吸吮反射(rooting and sucking reflexes)

這是寶寶先天具備的反射之一,就是以手指去觸摸寶寶的臉頰或嘴唇時,而會自然地把臉或嘴唇移向手指的方向,相對的媽媽在餵母乳時,寶寶也會出現這樣的反射動作。大約在三~四個月會逐漸消失,之後被取代的是有意識的反應,就是我們可愛的寶寶會選擇要吃或不吃。

⭐️摩羅反射(Moro reflex)

又稱:驚嚇反射。這種動作在剛出生就會開始,到四個月以後會逐漸消失此反射,這動作就是寶寶突然受到疼痛、光線或聲響刺激時,或仰臥時輕敲肚子或讓寶寶突然失去平衡,會引起寶寶兩腳舉高雙手向內呈現擁抱狀。如果在六個月後此反射還存在的話,就須注意是否中樞神經功能有異常。

⭐️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y reflex)

又稱:足底伸肌反射。利用手或鈍物輕劃寶寶的腳掌,腳趾頭會呈現扇形向外張開,此反射在四至六個月的寶寶會看到,約在六個月至一歲半以後會逐漸減弱,如果兩歲後還出現這樣的反射,可能是大腦皮層有異常。

⭐️達爾文反射(Darwinian reflex)

又稱:拳握(抓握)反射。利用手或物品輕觸寶寶的手心,手掌會捲起來把手中的東西緊緊抓住,腳ㄚㄚ也會彎曲。此反射出生即發生,六個月以內比較強烈,之後就會逐漸減退,一歲時消失。大人們有機會可以試試,如果嘗試把寶寶手中抓的東西拿走,寶寶會抓得更緊,有的寶寶甚至可以以此支撐起自己的體重喔!

當然寶寶的反射動作還有很多,可以洽詢專業的醫師以尋求更詳細的解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