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學習相關
【 蒙特梭利教育的益處:培養幼兒全面發展與自我認識能力 】
蒙特梭利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強調自主學習和個別發展。透過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具,蒙特梭利教育幫助幼兒培養全面發展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本文將探討蒙特梭利教育的益處,並介紹其中幾個重要的方面。
• 提供多元學習環境
蒙特梭利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自由地選擇和探索各種學習活動。透過不同的教具和資源,幼兒可以自主地學習、觀察和實踐。這樣的環境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促進他們在認知、語言、社交和感知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 培養自主學習與解難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解難能力。幼兒在適當的指導下,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的主題和方式,並參與各種實踐活動。透過自主學習的過程,幼兒能夠發展出問題解決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 培育社交與合作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強調社交和合作的重要性。在蒙特梭利學習環境中,幼兒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互動和合作,共同學習和探索。透過合作活動和團隊遊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分享和解決衝突,培養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 培養自我認識與自信心
蒙特梭利教育注重幼兒的自我認識和自信心的培養。通過自主選擇學習活動、自我評估和自我修正,幼兒能夠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信心。他們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培養了良好的自尊心和情緒管理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以幼兒為中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全面發展和自我認識能力。透過提供多元學習環境、培養自主學習與解難能力、培育社交與合作能力,以及培養自我認識與自信心,蒙特梭利教育為幼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他們在學業和生活中的成長和成功。
一、小孩危機素質養成
1、學會環境評估
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加減乘除學得怎麼樣,還要教給孩子如何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以提高孩子對環境安全的評估能力。有了對安全形勢的評估能力,孩子的行事就會小心規範起來。
2、避險身體素質
家長應該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練習奔跑跳躍,在游泳池裡學會擊水游泳,在模擬危機中學會避險逃生。這樣孩子既增強了體質,鍛煉了意志品質,又培養了受挫意識和生存能力,能很大程度地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
3、要有鎮定心理
許多孩子多是被動依賴成人解決問題,缺乏積極主動的交往能力,造成孩子積極生存能力差,遇到危險慌亂不敢呼救。因此家庭安全教育就是要將孩子培養成識險、避險、會求救的人,這樣孩子才會成為自己生命的管理者。
二、教導兒童自我保護
1、要有防人之心
告訴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邀請,不要接觸自己不瞭解的物品,不要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等等。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受到陌生人、動物或者危險物品的傷害。
2、熟悉自家情形
我們要讓孩子記住並能夠清楚地表述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電話、家庭住址、父母的行動電話等資訊。這樣,孩子在迷路或者走失的時候,就可以向員警求助,並且能夠在員警的幫助下順利回到家中。
3、意識危險存在
有些意外的發生並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差,就像某些交通事故一般,即使是遵守交通規則,也有可能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飛車。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危險的存在,讓他懂得任何地方都不是絕對安全的。
三、建立幼兒危險概念
1、 強化安全概念
可以在孩子的胸前劃一條安全線,高度大概在胸口的位置,家長要告訴孩子如果窗戶或者欄杆達不到這條線,就不要將身體探出去,並且要在生活中不斷找機會重複強調這個概念。
2、 安全教育訓練
幼兒的安全教育之所以難做,就是因為大多數小孩子沒有危險的意識,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有危險的後果。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幼兒的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安全教育訓練是要幫助孩子建立危險的概念。
文章部分摘自唐宋元明家庭教育 博客 人民網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
*本文摘自媽媽育兒百科
您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
美國有一次調查有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16%的家長從來沒有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另外23%則一週只讀不到兩次。您可能會問,「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如果您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有一項長達二十年的研究證明,學齡前的的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進入小學時更加順利,並且影響日後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可以比其他孩子高兩倍,讀得越多,效果越顯著。而這兩項能力,是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夫。
這麼長期的研究觀察,開始於1989年發起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兒科診所。就像台灣現在的景況,因為疫苗打的很好,公共衛生做的很好,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其實都沒什麼嚴重的疾病。這位醫師並不以此為自滿,他覺得小兒科醫師應該負責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身體顧好了,還有心靈的健康需要努力。他聯合了一群熱心的醫師和教育學者,開始在健兒門診提醒媽媽親子共讀,甚至贈書給貧窮的家庭。
雖然親子共讀的觀念常常被提及,但是會得到資訊的家庭,多數還是高教育水準的家長。這個運動特別之處,是由醫師主動出擊,因為每個孩子都會來打疫苗,趁這個機會,將親子共讀的資訊,提供給資源比較貧乏的家庭,讓他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幫助。因此醫師稱這個活動為Reach Out and Read (ROR),意思是主動伸出醫師的手,而不是由家長主動詢問。
這項運動得到了熱烈的回應,二十年下來,全美國共有四千多家診所參與,他們每一年給出570萬本童書,幫助350萬名以上的兒童。更重要的是,藉由這項活動的追蹤,證實親子共讀的確可以給孩子未來極大的幫助,絕不是憑空論述而已。
一開始這些家長對於親子共讀有一些疑慮
第一:住家附近沒有書店(尤其是鄉下地方)
第二:不知道怎麼讀(以前小時候也沒人讀給他聽,或者是家長本身識字不多,教育程度不高)
第三:兒童繪本太貴了,第四:雖然嘗試過親子共讀,可是小朋友聽一聽就跑掉了,搞的很不愉快。
基於以上四個疑慮,ROR運動給醫師三個方式來幫助家長:
第一:由醫師主動告知家長親子共讀的重要性(正如我第一段所述)
第二:送給六個月至五歲的「健兒」一本好的圖畫書
第三:請志工在診所外面示範讀書給孩子聽,讓家長知道訣竅所在。
事實上,家長不用學習太多,只要有一本書在家就夠了。就算每天讀同一本書,就算家長認不得半個字,都可以藉由書中的圖畫和口語,給孩子足夠的語言刺激。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辭彙是很簡單的,因為我們的生活週遭也許相對很單純;但是繪本裡的文字,有時候是平常不會使用的,因此可以給孩子更多樣化,更豐富的語言經驗。
為什麼六個月就開始親子共讀?根據研究顯示,越早開始唸書給寶寶聽,語言發展越好,這個影響可以持續到小學的年齡。至於較大的小孩,可以以「我問你答」的方式進行故事,甚至請孩子反過來講故事給家長聽。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共讀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列於下表讓家長們參考。
雖然您的孩子一開始可能對親子共讀興趣缺缺,但是不要氣餒,也不要給孩子壓力。每天睡前,或者孩子玩累的時候,問他要不要唸故事書,或者拿兩本書在面前晃晃,由他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就算老是挑同一本也好。久而久之,親子共讀會變成你們之間最快樂的時光,孩子在語言上的進步,也會令您驚喜萬分!
2011-08-15 00:00 更新:2021-09-28 14:30
by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考考大家:兒童最容易受傷的場所在哪裡是學校、公園、還是家裡?
也許已經有人猜出來,孩子最溫暖的家,其實是最危險的事故發生場所!
根據靖娟基金會的調查,35.8%的孩子有在家受傷的經驗,最多事故傷害發生的場合,不是浴室,也不是廚房,而是最溫暖的客廳!事實上,大部分(70%)的狀況下,居家災難都可以預防,只要花點心思多做準備,孩子就能在安全的環境長大。
嬰幼兒事故傷害的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親不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孩子本能的學習,如踢腿、翻身等,常常出乎家長意料。每個新的發展里程總有第一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用手抓東西、第一次扶著牆壁站起來等。這些第一次的動作,如果事先沒有安全的防護預備,下一步可能就是跌落、燙傷、摔倒等傷害的發生。
在我家孩子仍年幼時,我常常在家匍匐前進,想像自己是剛學會走路的小孩,感受居家環境的不同角度。如電視櫃上放著一張亮晶晶的光碟片,我如果是小孩,一定會想爬上去拿,就會試著爬爬看,測試櫃子是否穩定?有沒有什麼東西容易掉落?藉由這種「感同身受」的遊戲,提前預防危險事故的發生。
居家事故傷害的預防重點,分為幾個面向:
1.居家防護:
如嬰兒床:避免孩子趴睡防窒息或繩絞事件,也要預防墜樓以及各種易翻倒的櫥櫃,可收合的桌椅等等。
2.預防燒燙傷:
成人戒煙,小心熱鍋、熱湯、暖氣、熱水爐、瓦斯爐等。
3.溺水預防:
絕對不要單獨讓孩子在浴缸、水桶、馬桶、泳池、漁塭、釣蝦場等場所旁邊玩耍。留意僅僅五公分高的水位,就有可能讓幼兒溺水。
4.誤食藥物:
所有藥物、清潔用品、維他命等,都應該鎖在高處的櫃子哩,不讓孩子有機會吃到,更不可用飲料罐裝非飲料的物質。
5.觸電預防:
尤其是在浴室潮溼的環境,更容易造成觸電傷害。
6.玩具安全:
購買有安全認證的玩具,夜市所贈送的便宜玩具,很可能有零件或碎片掉落,造成誤食或窒息危險。
我在這篇文章中,完全沒有使用「意外」這兩個字。因為意外是無可避免的,比如說地震、風災,但居家發生的每一件事故傷害,都可以事先預防。讓我們在居家防護多花點心思,少點遺憾吧!
【愛家顧問團】Q&A
台灣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白永嘉醫師
◎若是孩子撞到桌角或是在家中受傷嚴重,家長該留意那些注意事項?
A:送急診的話,基本上不會馬上做電腦斷層,因為與X光照射檢測相比,輻射線高出十幾倍,太小的孩子不太建議。醫師首先會觀察孩子的活動力與食慾,若有很明顯的頭部受到撞擊,會先照X光,了解頭骨是否受傷,因為孩子頭骨受傷的機率比成人要高出許多。若沒有明顯外傷,家長需要經過兩到三天的觀察,因為後續可能有慢性出血的問題,家長也必須留心孩子是否有不尋常腹痛現象,或者原本沒有感冒,外傷後突然出現呼吸急促,甚至會喘。原則上受傷後的三天內都是觀察期,在急診若是有嚴重患者,醫生就會建議留院觀察了。(白醫師)
耳鼻喉科謝麗君資深主治醫師
◎在居家設置上,家長有何該留意的預防意外措施?
A:在電視或茶几桌角等比較尖銳的邊角,建議加上防護貼,若窗簾屬於拉繩式的,家長應將繩索繫高,要用時才解開放下,防備孩子不小心纏繞脖子,導致窒息。(謝醫師)
家事達人專欄作家陳映如老師
A:市面上有販售可以扣在窗軌上的卡榫,讓窗戶只能開一個小縫就卡住,或可將木頭切成小塊,塞到窗軌中固定,窗戶只能打開到指定距離,避免孩子把窗戶開太大,有跌落的危險。
關於廚房的安全柵門,其實年紀大一點的小孩很快就打開了,現在有很多親子教育,會鼓勵大一點的小孩可以進廚房,教導他們從認識食物開始,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不能觸碰,而不是一直隔離。或是也建議媽媽煮菜時,可以給孩子一個安全椅,讓她練習剝剝菜或一些輕鬆易做的事,有一些參與感。
台灣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白永嘉醫師
◎小孩從沙發跌到地上,會造成嚴重後果嗎?
A:不論從何種高度跌下來,最怕就是被尖銳物刺傷,有發生過孩子跳跳跳,然後眼球就受傷的案例;其實孩子到達某個年齡層,很喜歡跳來跳去,不慎從床上或沙發上跌落,也可能會導致骨折。
耳鼻喉科謝麗君資深主治醫師
◎家中的小物品如何安置?誤食的話如何處理?
A:1-3歲的小朋友對很多東西好奇,常常拿到後又會往自己身上有洞的地方塞,如耳朵、鼻子或嘴巴等,誤食的案例較難處理,如卡在食道或氣管,可能得進手術室處理。鈕扣式的電池最可怕,不小心落入鼻孔或嘴巴、食道中一個小時,就會造成黏膜穿孔,破洞後接著組織癒合,就會有傷口沾黏、造成狹窄的現象,若在卡在食道部位,可能造成吞嚥都有問題。像剪刀、電池、指甲刀等尖銳物,可以用蓋子邊有扣住的保鮮盒,小小孩不容易扳開,或將比較危險的藥品放在音樂盒裡,一打開就有音樂,造成警示作用。
◎幼兒吃到花生或堅果類,很容易噎到,該如何處理?
A:若是「先救」和「求救」兩種方式,會建議民眾先做後者。如發生事情當時,家中有另一外大人,最好有一位先打電話,因為兩人都慌張地想做些急救措施,未必就能達到果效。像小Baby的話,可以將頭放在手掌心,身體趴在手臂上,一手支撐住,一手拍打上背之處,以手掌力量往身體上方拍打,讓食物或卡住的東西可以順沿食道往上;唯一擔心的是怕小孩已沒有呼吸現象,所以要拍打五下,接著扶著頭轉身,身體靠在自己的大腿上,以CPR原理,用食指與中指作「胸戳」動作產生壓力,一旦他身體裡有聲音發出,就可以檢查東西是否已送上口腔。
1歲以上的小孩或成人,則改以從其後環抱,兩隻手扣在腹部位置,雙手用力往後、往上的動作,以力道逼出東西。其實若他還有聲音說話,代表是部分阻塞,基本上都鼓勵他自己咳出或靠著小桌子自己壓比較好。但小baby不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樣的力道非常大,容易對肝臟和脾臟造成影響,甚至造成破裂。
撰文◎ 黃瑽寧醫師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每個人生下來都宛如一張白紙,雖然幼兒的天生氣質會使他有特定導向的行 為表現,不過,外在環境以及常接觸到的人事物也會影響其人格養成,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主要照顧者──爸爸、媽媽,因為你給的教養方式和環境會影響 baby 的人格養成喔!
從大人的回應中建構自我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楊琳表示,每個孩子都會有與生俱來的人格 特質,也就是常聽到的「氣質」,氣質會讓 baby 的個性朝特定方向發展,不過, 性格也不是全受限於天生的基因或氣質,仍然有些外在因素會產生影響。其中, 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影響孩子如何表現個人本質,如同一般成人,幼兒會從他人 的反應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平衡的互動模式,且父母在和子女互動時,會 不自覺地從動作與情緒傳達出訊息,baby 即從大人的回應來建構自我的意義,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老是對孩子感到不滿,很少給予正向的關懷和讚美,他就會 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漸漸地就較少表現自己,長大後,顯現出來的態度就是 較畏縮的,因此,大人給與孩子的每個回應常會影響其人格發展。
3 大要素影響父母教養風格
既然父母的教養風格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那麼,又是什麼影響了父母的教 養風格?楊琳表示,一個人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都可能影響日後的所做所為,而 在教育孩子當時,所處的情境及身心情況也會產生影響:
1. 父母本身:
過去,自己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家庭環境都會影響日後的教養方式, 可能承襲,也可能發現其中的缺失而有所改變,楊琳表示,個人特質也會在這之 中產生作用。另外,孩子的出生是否在家庭的期待與計畫中,亦可能影響對待孩 子的方式。
2. 情境因素:
父母自己本身的處境也會影響心情,進而影響教養方式,如父母 親的工作、婚姻及健康情況。另外,楊琳指出,若是整個家庭的社經水準偏低, 經濟負擔較重,也容易使父母親採用偏向專制的管教方式,注重懲罰和紀律;而 若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管教子女時會傾向溫暖開明與誘導的方式,強調孩子成 就、創造及獨立的性格。
3. 子女因素:
孩子本身的氣質、性別和年齡與家中排行,亦與父母對待的方式 有所影響。 0 歲就要開始教養 腦神經學研究發現,0~3 歲是大腦最敏感的期間,此時接受到的刺激會促進腦 神經元的銜接,在此時期,來自外界的影響會特別大,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 張玲芬指出,因此,教養要從 0 歲就開始,而不是認為在嬰兒時期只要照顧好生 理需求即可,實際上,進入 3 歲後,baby 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行動的能 力、也有控制周遭事物的能力,還可與人進行溝通,因此,3 歲前給予的教養顯 得特別重要,特別是家長給的照護和每個回應都會影響孩子。
家長教養 10 大守則
家長應該時時檢視自己對待及回應孩子的方式,而孩子的日常行為是否也已經受 到自己不合適的教養方式所影響,楊琳說,如果能把握一些教養的基本原則,很 自然的,就會成為最佳的教養風格。
1. 以身作則:
父母親對孩子有所規範的同時,也要樹立學習與模仿的好榜樣, 以免孩子心理出現「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的疑問。
2. 雙親教養態度一致:
若是兩人發現教養態度不一致,應該私下協調出共識, 避免在子女前面爭吵,或一前一後給予不同的行為標準,以免他們產生混淆。
3. 給孩子肯定:
父母必須時常擁抱孩子,給予肯定、鼓勵與讚美,特別是當 baby 有良好表現時,即使只是一件小事,也抱抱他並跟他說「你好棒喔!」讓孩子產 生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增強這個良好的行為。
4. 接納其差異性:
每個孩子天生下來就有其個別性,不論是個性或是發展,但 是父母要能公平的對待每個孩子,接納個別差異,並依其性向與能力做引導。像 是對於天性怕生的孩子,到了新環境後就不應該強迫他立刻與人打招呼,而是應 該給他多一點時間熟悉環境後,再帶著他和大家打招呼。
5. 讓孩子有自主權:
許多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能力或心智都不足以自己做決 定,但事實上,在有行為能力後,幼兒就已經是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要在合 理的範圍內給予孩子自主權,讓他練習選擇,並且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而 不是大人事先幫他處理好一切事務。
6. 親子協商規範與約束:
每個家庭都有其原則和規範,在規定前應該要和孩子 一起討論,甚至連破壞原則的懲罰也可一併討論,只要不遵守就要承擔當初親子 協商出的懲罰。當然,有罰就有賞,如果表現良好,自然獲得該有的獎賞。
7. 犯錯時要糾正:
當孩子犯錯時,除了給予懲罰之外,一定要告訴他理由,並告誡原由,讓他知道哪裡有錯,而不是不明就裡的挨了罵。
8. 時常自省:
父母老抱著「這是為他好」的心態,也自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好的, 事實上,孩子第一次來到這個世上,父母也是第一次面對這個孩子,一切都是新鮮的,應該和子女一起成長,並且不斷省視自己的教養方式,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他。
9. 敏銳察覺:
父母要能察覺 baby 的需求,特別是情感上的,要能了解孩子為什 麼有不一樣的情緒反應。
10. 營造民主溫馨的家庭氣氛:
如果整個家庭氣氛是開放的,父母和孩子自然會 有平等的互動,這當然得靠父母用心營造,最要避免的就是老是命令,應允許孩 子表達意見。
撰文/伍偉婷
諮詢/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張玲芬、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專任
講師 楊琳
資料來源: 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4492 媽媽寶寶
2歲的小男孩在公園想去拉一隻大狗的尾巴。
4歲的小女孩問,可不可用生日蛋糕當晚餐?
7歲的小學生問,可不可請假一天不要上學,這樣就可以在家打電動?
14歲的青少年問,今晚可不可以在女友家過夜?
做為父母的一大挑戰,就是常要對這些奇怪的問題說「No」。
但是,父母常常先大喊「No」,會不會讓孩子以後一聽到「No」就先嚇一跳,其他都聽不進去了呢?
當然會,而且結果可能更糟!
紐約州立大學的教授葛韓(Glenn Geher)在《今日心理學》的一系列文章提到,說「No」是最簡單的答案,不用花時間溝通、陪伴他們繼續完成所問的事、更不用在出現不好的結果時幫忙善後。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假思索的說「No」就結束了,結果可能會讓孩子以後也什麼都不假思索的發問,不會自己先思考與判斷,而且傷害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心理學研究發現,性格比較灰暗冷漠、過分自我感覺良好、喜歡操控別人、無視別人感受、喜歡拒絕別人的成人,常常就源自擁有這樣喜歡說「No」的父母。
怎樣算是喜歡說No的父母呢?葛韓提到,如果一天要說上幾十個類似「No」的負面否定詞,就要思考戒「No」。
因為父母在家,也像是孩子的領導人。大人都不希望辦公室的上司一直否定我們的想法,希望他們了解我們,支持、鼓勵我們,讓我們覺得受到肯定、有安全感、建立信任,得以繼續往前走,不斷成長,完成目標,獲得成就感。當我們的想法有問題時,我們期待上司能夠帶領我們轉念,思考原委與替代方案,啟發我們,提供正面的建議。
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一樣。葛韓進一步說明,經常肯定孩子的想法,哪怕只是部分肯定,都可以在家中塑造正向、溫暖的環境,也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與信心,陪伴孩子度過各種成長風暴。尤其,可以釋放孩子的想像力與潛力。
用對方法說「Yes」!
不過,這並不是要父母盲目喊「Yes」。生活中有多機會可以讓父母發揮說「Yes」的力量。
例如:平時多練習用正面的方式說一件事,讓孩子感受其中的不同,還可以教孩子怎麼正面溝通事情,也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不是盲目一直給「Yes」當答案。
暢銷作家芭芭拉.卡蘿拉索(Barbara Coloroso)在《孩子是無價的》(Kids are worth it)書中舉了幾個用來代替一開口就說No的例子:
「可以,但之後要……」,像是「你現在可以出去玩,但之後要回來幫忙收拾東西」。
「讓我想一想…」這樣的回答,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是隨時都有立即的答案,也可以有時間思考,要怎麼回應孩子的需求比較合適,還可以讓孩子學習要花時間思考再回答與決策的技巧。
「你來說服我啊!」、「我們可以討論嗎?」
找機會、創造情境對孩子說Yes,建立孩子的信心。
例如,孩子總是喜歡吃不健康的食物。推廣親職教育的《一個快樂的大家庭》(One Big Happy Home)作者諾斯(Kayla North)就嘗試,在一個大罐子中,裝滿健康的零食、小玩具,當時孩子來要東西、問可不可以吃或玩什麼時,她總能說Yes,她說,這樣讓孩子覺得當他們有需求時,她是可以讓他們依靠,感到滿足,也讓孩子獲得信心,還可以避免孩子總想偷渡大人不允許的事物。
對孩子聊天的內容、詢問的事項,展現興趣與關懷,讓他們願意多聊,趁機討論與學習做決定的技巧。
美國親子教養作家兼講師塔弗博士(Dr. Ron Taffel)在時代雜誌的文章指出,各年齡的孩子在做決定時,都需要指引,父母需要跟他們深度詳談,貢獻自己的經驗,但是可以用委婉的方式,例如「我知道我的經驗跟你不一樣,……,但事情有可能會這樣發展……」,讓孩子願意多說,以及讓他們了解可能有的得失。
對常見的問題設定底線,讓孩子練習思考界線,培養判斷力,久了就比較不會問明顯不可行的事。
葛韓強調,這樣孩子會有方向感、有跡可循,父母也能夠在家中營造「Yes」的空間與支持的氛圍,有更多機會可以說「Yes」。
真的得說「No」時,怎麼辦?
再想想,真的沒有空間嗎?葛韓舉了自己的例子,在大學時,因為學業成績積分差0.1分,不能修想修的高階課程。這雖是白紙黑字的規定,他還是去找老師討論,結果老師願意相信他有能力、且會努力達成要求,破例讓他修了這門課,才能讓他往前跨進一步,成就今天的自己。那一句「Yes」的力量,讓他覺得被肯定,激發了他的信心與潛能。
如果真的沒辦法了,就要少用命令、堅決的口氣喊「No」,或只從父母的喜好與利益出發、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而且,說「No」時,別忘了解釋為什麼,討論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2018-10-22 00:00 更新:2018-11-16 15:49
by 黃敦晴
*本為摘自親子天下
小寶寶只有學會怎樣抓握東西,才能開始自己玩、吃飯、看書,...... 因此,評估和訓 練寶寶抓握能力很重要。 1 個月的寶寶 寶寶的手指常表現為握拳形狀,只在哭鬧時才偶爾張開一下。有時候,寶寶還 能夠自由揮動拳頭,喜歡看自己的手,玩手,吸吮手。
1 個月的寶寶
寶寶的手指常表現為握拳形狀,只在哭鬧時才偶爾張開一下。有時候,寶寶還 能夠自由揮動拳頭,喜歡看自己的手,玩手,吸吮手。
3 個月的寶寶
此時寶寶張開手的時間多了,會表現出有意識的運動,有時兩隻手能湊到一起 玩,玩自己的衣服,將其拉到臉上;或用手去抓周圍的東西,並試圖將物體抓 住,但對距離的判斷不准確。
訓練教室:
打開寶寶的手
寶寶吃飽喝足、心情愉快的時候,可輕輕地掰開寶寶拇指,再將手指一起打 開,閉攏,再打開,邊做邊說話、唱歌。握住寶寶的手指時,最好是一根一根 打開,再一根一根合攏,記得同時要輕柔地撫摸寶寶手指。
刺激抓握反射
為了刺激寶寶的抓握反射,你可以把一個玩具或一個顏色鮮豔的物體放在寶寶 能夠夠到的地方,並且鼓勵他去抓,但別放得太遠了,以免他因抓不到而感到 沮喪、洩氣。同時你還要多給寶寶準備一些容易抓住的東西。
按摩強化抓握
媽媽每天都可以給寶寶做手指按摩操。按摩的部位可以是手指的背部、腹部及 兩側,但重點是指端,因為指尖上佈滿了感覺神經,是感覺最敏銳的部位,按 摩指端更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發育。按摩時每個指頭每回按摩兩個 8 拍,每天 1 ~2 遍。
1~3 個月的寶寶特別喜歡看自己的手,玩自己的手,吸吮自己的手,這是寶寶 心理髮展的必然階段,所以媽媽不可以乾涉,而且還應當提供條件協助寶寶玩 手,比如,手上拴個紅布,戴個嘩啦作響的手鐲等。不過要注意寶寶雙手的清 潔衛生。
4 個月~1 歲的寶寶
玩具抓握
評估課堂:
4 個月的寶寶 4 個月的時候,寶寶已有了無意識抓握東西的動作。可能會同時向物體伸出雙 臂,並用雙手抓住。當寶寶看到五顏六色的有趣玩具時,可能會踢蹬著雙腿、 雙腳,流著口水用手去抓玩具。
6 個月的寶寶
從 6 個月時,寶寶能夠有意識地控制伸手,此時寶寶可以用雙手抓住物體,或 是將物體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但靈活控制能力還不強。不過這時寶寶能夠區 分出物體的大小,並能根據物體的大小張開手。
8 個月的寶寶
寶寶的抓握精確性越來越好,8 個月的寶寶能把東西遞給你,但還沒有學會怎 樣鬆手、怎樣給你。能完整地做出這一點必須在 1 歲以後,這時寶寶可能喜歡 從高處或是小車上故意讓東西掉下去。
10 個月的寶寶
到了第 10 個月,寶寶開始學習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進行擠、拍、滑動、 捅、擦、敲和打。寶寶用手探索所有的東西,並可以準確地把大多數固體物質 放入嘴裡,例如腳、手指、塑料玩具或蓋子等。
訓練教室:
鍛煉抓握力度 和寶寶一起做仰臥起坐可以加強和鍛煉寶寶的抓握能力。讓寶寶平躺在柔軟的 棉墊上,媽媽雙手食指伸進寶寶的手掌,讓寶寶緊緊抓住;握住寶寶的手腕從仰 臥慢慢提拉至坐位,再輕輕放下。另外,捏橡皮泥的遊戲也可以有效鍛煉寶寶 手指的抓握力。
訓練五指分工
寶寶剛開始出現抓握動作時,只會用整個手掌抓握。這時,父母可協助寶寶學 習拇指與其餘四指對立的抓握動作。另外,寶寶到了這個年齡階段,手部動作 已經發展到了拇指和食指的指端了,所以訓練五指的分工會使寶寶的雙手變得 更加靈活。
學習“對捏”
當寶寶能用四指耙拿到桌上的小丸如維生素藥片時,就可以訓練他手指對捏的 能力。假如寶寶總是用拇指和其餘幾個手配合抓起東西而不是單獨使用食指與 拇指配合對捏,可以用手將寶寶的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握在您的手裡,讓寶寶 只能學著用拇、食指對捏。
如果你的寶寶到 8 個月大時,看起來仍然對你放在他面前的任何玩具都不感興 趣,到 9 個月時,還不去嘗試摸或抓玩具,請向醫生諮詢。早產的寶寶可能會 比同齡的寶寶晚一些才能學習這些技能,醫生會給你提供一個合理的時間範 圍。
1 歲以上的寶寶
抓握能力
評估課堂:
1 歲以上的寶寶
當寶寶 1 歲時,他將不再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裡。而且這時寶寶也學會了―些社會 交際能力,可以用手向別人告別。到寶寶 2 歲時,他的藝術天分就會顯露出來 了,他會迷上蠟筆,琢磨怎麼用來寫寫畫畫。到了 3 歲時,寶寶的協調能力已 經能夠嘗試寫字,甚至還可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
訓練教室:
學習摺紙
2 歲的寶寶已經能將紙折上 2~3 折,但還折不成規則的形狀。 2 歲半開始, 寶寶能將紙疊成邊角基本整齊的方塊。 3 歲時,在指導下,可以折正方形、長 方形和三角形,甚至一隻小狗頭等。
學習塗鴉
1 歲的寶寶能夠用整個手掌握住筆在紙上戳出點或畫出筆道,2~3 個月後可以 用筆在紙上隨意亂畫,1 歲半左右能畫出道道來,但在 2 歲前,還很少出現 “有控制”的塗畫。這一階段學習用筆的主要目標,是培養他用筆塗畫的興 趣,和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
使用筷子
2 歲以後,當寶寶能熟練地使用勺子時,就可學用筷子。可以先用玩具筷子練 習,比如在玩“過家家”的遊戲時練習用筷子。待寶寶能夾起較大的東西後, 就可以讓他和爸爸媽媽一樣用筷子吃飯,不要怕飯菜灑在桌上,只要寶寶能將 食物送到嘴裡就應可以了。
3 歲前是寶寶手指抓握能力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良好的抓握能力是一種基本 的素質,是學習任何一種特殊技能的前提條件。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寶 寶將來學習種技能的快慢、準確性與牢固程度以及能夠到達的水平,所以媽媽 一定要引起重視。
女孩,父母要拿出更多的耐心與愛心
作者:兒童經典閱讀 2015-01-24
*本文取自網路
http://ww.circle01.com/cat62/node736278/14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