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幼兒行為相關
Q 寶寶一哭,要立刻安撫他嗎?
面對每兩小時哭著要喝奶、晚上不睡覺的新生兒,《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作者提出,寶寶哭不要先餵奶,要等到四小時再餵,以建立寶寶規律的作息。寶寶哭不停也不需要立即回應,千萬不要想盡辦法讓寶寶不哭。這些觀點及方法,的確讓疲憊的新手父母看到一線曙光。
該不該用百歲醫師育兒法養小孩?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生黃瑽寧認為,上述說法約是四十年前的醫學主張,近十年另有「親密育兒」學派,兩種學派各有理論依據。育兒仍需掌握適齡適性的原則,一歲前,寶寶的生存需求必須完全仰賴父母,因此讓寶寶感受到安全,安撫他們是此階段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如果哭了馬上有人回應,哭鬧頻率反而會變少,因為他的需求獲得滿足,安全感得以建立。若是照顧者有所猶豫,偶爾才給予回應,寶寶容易混淆,以為自己必須哭得更大聲才能有回應。
寶寶出生時沒有語言,上天賦予他們最大的禮物是哭,有人形容哭是「促進親密依附關係」的行為,哭吸引大人分辨哭聲,當大人有回應,寶寶的需求被滿足後,會馬上安詳的像天使,大人因為這樣對寶寶更有親密感,寶寶也因此對大人形成更安全的依附,知道:我是重要的、我有需要時有人會真心對待我、大人及世界是安全的。
親職專家楊俐容認為,沒有一套教養法適用所有的新生兒,爸媽要了解孩子的氣質,依氣質的不同給予適切的教養。例如規律性高、反應度不強的寶寶,採用百歲醫師育兒法,對寶寶的負面影響會比敏感型的寶寶低。
Q 百歲醫師派和親密育兒派,哪個比較好?
這兩種學派最大的差異在於,以父母為中心還是以寶寶為中心的育兒。百歲醫師育兒法強調以父母為中心,講求規律的重要,將寶寶的作息,訓練成父母想要的節奏,希望寶寶配合爸媽。近年兒童發展專家強調的親密育兒法則呼籲家長,寶寶哭泣代表有需求,爸媽必須給予回應,寶寶才有安全感,進而有能力發展對人及對世界的信任關係。
親職專家楊俐容建議,一歲前採需求式教養,爸媽對嬰兒需求的回應,的確會影響寶寶的行為。所以,觀察、分辨需求的種類成為爸媽重要的功課。寶寶一哭,先弄清楚是基本需求還是額外需求,基本需求要馬上回應,爸媽可以充實對嬰幼兒發展的知識,並透過記錄寶寶喝奶、大小便、睡眠的狀況,找到基本需求的軌跡。一開始可能會遇到判斷失準的情形,但不斷嘗試、修正(Trial and Error)之後,對孩子需求的掌握度將會愈來愈精確。
不同氣質的寶寶,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強度不一,爸媽要先了解孩子的氣質,才能因材施教。例如反應度強的敏感型寶寶,一點小事,可能就哭得呼天搶地,爸媽還是要回應,但不需以「讓孩子不哭」為目標,而是把力氣放在安撫寶寶「哭小聲一點」。走過去柔聲安撫,並滿足他的基本需要,如果寶寶持續哭泣,爸媽就不需要太過焦慮。
擁有與爸媽安全依附的情感關係,孩子成人之後,有能力在「活出自我」與「適應社會」之間取得平衡,更有機會發展成保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卻仍然願意與他人合作,也少有以憤怒等負面情緒處世的態度。
Q 如何和一歲前的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幫助他穩定情緒?
尚未發展出語言的零至一歲寶寶,大量倚賴「感官」來認識周遭事物。他們聽、看、聞、觸摸,甚至抓起東西就往嘴裡送,藉此探索整個世界。諸多腦科學研究顯示,在這段期間,給予寶寶多種感官體驗與不同環境的刺激,伴隨著細緻的言談品質,才能增進大腦突觸連結,誘發孩子的思考力,引發學習。
早期的感官運用經驗,就建立在換尿布、泡牛奶等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保育」工作中,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楊曉苓曾強調:「在一天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遊戲與學習,」因此,千萬別把遊戲解讀為玩具時間,更不是一套程序嚴謹的流程。「光是拿著毛毯跟孩子玩遮臉的躲貓貓,就是一種包含視覺、觸覺的好遊戲。」
平時經常對著寶寶說話,也是增進親子關係很重要的玩法之一,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父母仍要著重自己單方面說話的聲調與方式,看似每天在自言自語,這不僅影響著親子互動的品質,對於增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有益處。
此外,幫寶寶按摩也可以增加親子互動,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身體意識感,對寶寶感覺統合方面有積極幫助。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創會會長鄭宜珉特別提醒,在按摩時可以多和孩子說話,例如:「寶貝,這是你的手,媽媽在幫你按摩手喔。」尤其可以使用吟唱的方式進行,更能健全寶寶的多元發展。而離開新生兒階段之後,隨著肢體逐步成熟,寶寶會有更多的動態需求,這時候可以開始和寶寶玩瑜珈,也可以和寶寶一起親水、游泳,同時刺激各個不同感官。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媽媽問:二寶還是baby,需要大人的陪伴,而3歲的哥
老二出生,老大退化
手足真的會嫉妒對方,很多父母從懷第二胎起,開始準備,
其實,這
1. 沒注意到大寶不會自己玩:
很多年幼的大寶,開始真的不是嫉妒,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
2. 不懂引導合作性言語:
遊戲、或日常活動,盡量讓手足同一組,且大人要盡量營造
3. 沒發現孩子在刷存在感:
有了手足,你的時間一定會被瓜分,但你可以讓孩子覺得自
4. 沒鼓勵到老大優勢:
老大發現老二被關注,就會去學老二的行為,也就是”退化
5. 無形中做了手足比較:
別在大寶面前說以前大寶如何如何,現在二寶如何如何,就
6. 沒引導老大的同理心發展:
引導大寶觀察二寶現在的情緒,可能的原因,或大寶的行為
7. 少了讚美老大的獨立:
每天一定要有抱抱時間、獨立相處時間,說說貼心話的時間